•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港台电影
  • 贺岁档来袭怎样看电影才能不踩雷?
  •   春节贺岁档是每年的兵家必争之地。无论是阖家欢电影还是商业,都会在这个时间段扎堆上映。而今年的贺岁档电影之争更是被称为“神仙打架”。

      面对如此多的电影,许多人犯了选择困难症。虽然有了前两部观众的积累,但《探案3》是否能延续前作的精彩还是未知数。《中国女排》借着女排世界杯夺冠和巩俐出演的东风,在上映前就颇受关注。凭借《哪吒之魔童降世》的高票房和好口碑,与它同为封神系列的《姜子牙》大电影也十分令人期待。除此之外,林超贤执导的《紧急救援》、徐峥的《囧妈》等等也是贺岁档票房强有力的竞争者。

      还有许多人对于好电影的评判依据来自于电影号提供的片单、豆瓣电影评分以及奥斯卡金像或戛纳等电影节评选出来的获影片。

      但有时我们用以上标准选出来的电影,总是和预期严重不符,要么是热闹有余深意不足,要么是过于艺术而看得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认知差异往往让人们在走出电影院时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那些经典影片,有多少人看懂,又有多少人看过?

      豆瓣短评区里有一条高赞评论:“《教父》《美国往事》《好家伙》,三大经典,居然无一能看进去,。”这条评论的赞数之高,无不说明许多人在用默默点赞来表达自己的感同。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我们忽略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看电影这件事是要学习的。我们往往过于依赖第三方的评判标准,对于电影的认知还停留在票房、演员、故事情节上,却没有建立属于自己的系统的电影坐标系。形成系统的电影评判标准的前提,一定是对电影发展史的学习和了解。

      因为一部经典电影的产生,往往是特定时代下的产物,电影如此充满魅力的原因也正在于此。不熟悉那段历史的观众,往往无解影片中的深意。

      如诞生于1952年的歌舞片《雨中曲》,只关注剧情的人会认为这是讲述好莱坞演员唐与女孩凯西之间发生的通俗爱情故事,但拨开这层糖纸,你才能发现它的经典之处。这部电影诞生的时间正处于好莱坞黄金时代,故事的发生背景正是以当时好莱坞从默片时代过渡到有声时代为线索。那时,声音的引入让电影的呈现方式更加多元。伴随着新技术诞生而来的是无数默片巨星因为声线不够动听的陨落,与此同时,声音条件更加出色的歌舞明星和更能够取悦观众的歌舞片也随之诞生。

      《雨中曲》的影片内容也反映了这样一个时代变化。电影中,默片时代的女明星琳娜虽然拥有出色外形,却没有一副好嗓音,所以请来了声音甜美的凯西为她配音。凯西的配音让琳娜人气飙升,但琳娜却将功劳,故事也因此展开。可以说,这部电影是对当时好莱坞黄金时代的映射。从时代背景来看,将它称为电影史上转折点的者也不为过。

      电影和时代总是互相成就的。好莱坞黄金时期正处于一战结束之后的十年,经济发展迅速,资本家可以将巨额资金投入到电影工业中。与此同时,好莱坞为了打败它的竞争者,大量吸收外国籍的优秀导演和演员前往美国。欧洲电影艺术家的汇集、资本的大行其道和制片厂迎合观众审美的目标都促成了经典好莱坞电影浓重的戏剧化风格。所以除了音乐歌舞片之外,以《人民公敌》《卡萨布兰卡》《正午》《日落大道》等影片为代表的片、爱情片、西部片和黑色电影也应运而生。

      不止是美国的好莱坞,纵观百年的世界电影史,欧美、亚洲都诞生了许多出色的电影。这些影片都是在特定时代电影运动的推动下诞生继而成为经典的。每一场电影运动,都带来了电影史上新的突破:

      不止是美国的好莱坞,纵观百年的世界电影史,欧美、亚洲都诞生了许多出色的电影。这些影片都是在特定时代电影运动的推动下诞生继而成为经典的。每一场电影运动,都带来了电影史上新的突破:

      战后的日本电影,《罗生门》《七武士》和小津安二郎、黑泽明、大岛渚等优秀影片和导演,使亚洲影像第一次世界。

      因此,我们邀请到十一位知名电影学者,共同制作了精品音频课程《电影正传——聚焦百年影史十大高光时刻》。他们会按照时间线索,讲述世界电影史上十个影响最大、最著名的电影运动。从无声电影时期、好莱坞工业体制的建立、衰落再崛起、到欧洲先锋派、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新电影讲起,并且以每个时期的经典影片和电影大师为线索,以电影史为轴,建立一个系统的电影坐标系。

      当你有了系统的学习,下次观影,你就可以准确地把握电影节奏,理解导演的拍摄手法和表达意图,立即反应过来哪些片段是在向经典电影致敬,哪些是真正的好电影。那就让我们告别迷茫,乘上这趟电影专列,深度游览这百年间的,充满传奇的电影艺术史吧。

      我们邀请到的十一位主讲人,每一位都是权威的电影学者,有大学教授、著名学者戴锦华,也有电影学院副教授、《阿拉姜色》的监制杜庆春,确保给到每一位电影爱好者丰富、有滋有味的课程体验。

      让一个人扛起讲述电影史的大旗实在太难,更难避免角度单一的局限性。而这门课有11位权威的电影学者,他们各有专攻,将会分别为我们讲述自己最感兴趣、最熟悉的那个领域,让我们一次性拥有多种解读视角。

      这门课不但会让我们了解电影诞生、完善的全过程,还将带我们深入了解电影理论、拍摄手法背后的故事,蒙太奇、达达主义等陌生晦涩的名词,从此都不在话下。

      通过十次重大的电影运动或时期,我们将把握到这一百多年界、各地的重大历史变迁,触碰到电影银幕背后的大众心理与精英思想。

      法国、意大利、英国、美国、、苏联、日本、韩国......我们将结识来自世界的著名电影大师和经典影片。

      不管是格里菲斯、德西卡、黑泽明这样的电影大师,还是《凯恩》《雨中曲》《偷自行车的人》等划时代的经典影片,我们都能一次性收入囊中。

      除此之外,再小众、晦涩的实验电影,譬如《一条安达鲁狗》《再见语言》等等,我们也能通过这门课get到它们的魅力。

      11位学院派大咖的亲自、以及深厚的影史知识馈赠,将会提高我们的阅片水准,让我们成为一个心中有主见、不被水军牵着走的资深影迷。

      首先,在总序里面,著名学者戴锦华会为我们梳理作为影迷最不可错过的电影史大事件,把我们的眼界“立”起来。

      无声电影时期作为电影艺术的“童真年代”,似乎必然与“稚嫩”、“粗陋”等词汇联系起来,大多数人印象中的默片,更是与夸张、生硬这样的评价语分不开了。

      但实际上,我们现在知道的很多电影语言,大都在无声电影时期就已经建立了,今天的很多电影创作也仍在不断从中汲取灵感。

      1920年代发生于欧洲的这场运动,汇聚的全是精英级别的艺术家。你听说过的现代派的艺术家们,诸如超现实主义、抽象派、表现主义等等,都将目光投注到电影上,前世死因测试开始尽己所能地探讨、挖掘电影视觉表现的潜⼒。

      与此同时,苏联的蒙太奇学派发现,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组接才是决定画面意义的关键因素,《战舰波将金号》的“敖德萨阶梯”段落由此成为蒙太奇剪辑的教科书。

      在这一讲,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洋(大旗虎皮),将为我们欧洲先锋派和苏联蒙太奇学派,介绍这些艺术家探索电影语言的一系列大胆实验。

      相比其他艺术形式,电影的创作可谓是最昂贵的,因此电影的兴盛依赖从生产到消费整个产业链条的支持。

      1930年代,进入好莱坞厂的黄金时期,八大制片厂几乎垄断了整个电影业。在这一时期,制片人,电影明星们风光无两,声音的引入让电影的呈现有了更多可能。

      这一讲,电影学院教授郝建将带我们走近经典好莱坞时期,为我们剖析爱情片、歌舞片、西部片、片等经典类型片吸引人的秘密,以及其中不可错过的经典之作。

      1924年,一位英国青年前往美国求学,求学期间他开始研究媒介对于大众的教育作用。他认为,好莱坞故事片缺乏对当下社会的严肃思考,而苏联电影则力图在思想上影响观众。在《》发表的影评中,他第一次在英语世界使用了“纪录片”这个词,并将其定义为“对现实世界的创造性解释”。这位青年后来成为英国纪录电影运动的领军人约翰·格里尔逊。

      在这一讲,大学新闻与学院副教授梁君健,将为我们讲述这场对纪录片产生巨大影响的英国纪录电影运动。

      1942年到1960年,世界电影舞台上出现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带着“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的美学口号出场,虽然电影作品数量不多,票房惨败,这场运动却对世界电影影响深远,建立了自己独特的电影美学。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现实”还是一个特别宏大的概念,它既是真实生活,也是我们的内心情感和思想的外化。这一讲中,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潘若简将为我们讲述,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中,何为电影创作的“新”,何为更广阔意义上的“现实”。

      迷茫、痛苦、对未来一无所知......如果你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那么法国的新浪潮运动,将会为你带来极大的共鸣。

      法国电影界在1959年到1960年期间,发行的《四百击》《精疲力尽》等几部影片,引发了“新浪潮”的最初冲击。这些影片背后的新锐导演,以一己之力常规的电影工业,奉行个人化的“作者策略”,影响极其深远。

      在这一讲,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教授徐枫带我们追溯这场具有世界影响的电影运动,深入解构“新浪潮”。

      1962年,26位来自慕尼黑的青年导演,在第八届奥伯豪森国际短片电影节如是宣布,就此拉开了新电影运动的序幕,这是世界电影史上最引人注目的篇章之一,从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期间,涌现出了多位突破传统,极具个人特色的著名导演。

      来自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的教授王宜文,将在这一讲中对他们逐一介绍,同时他也会带领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策源地的,它的电影该如何表现历史?

      到了1960年代末,美国好莱坞商业片制作衰退,法国新浪潮带来了全新的电影美学,加上电视抢走一大批观众,大制片厂陷入了二战以来的最低谷。

      与此同时,美国国内社会喧闹不安,青年人反主流、反传统情绪高涨,新一代导演开始崭露头角,以《毕业生》、《邦妮与克莱德》为代表的影片开始再次吸引年轻观众。这些电影人继承了传统好莱坞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又借鉴了欧洲艺术电影的表现形式,饱含着对当时社会的,使类型电影重新焕发生机。

      战后的日本电影,连续在威尼斯、和戛纳国际电影节上斩获大,使得日本电影第一次登上国际影坛的舞台,在1950年代迎来了自己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事实上,从50年代末到整个60年代,战后日本电影在电视及社会变革的冲击下开始停滞,甚至出现颓势,但界电影新浪潮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新导演,这些导演对新的类型片的探索使日本电影获得了重要的国际性影响。

      虽然好莱坞电影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仍然强势占据着韩国电影市场,但1999年,一部韩式的出现,成为韩国电影异军突起的拐点。这部影片就是《谍变》,它以六百四十多万的观影人次打破了《泰坦尼克号》之前创下的历史纪录。

      此后,一系列韩国本土和大导演奔涌而现,缔造了韩国电影票房和艺术两相崛起的。在这一讲中,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范小青将会为我们深度剖析,这顿丰盛的“韩式电影大餐”究竟是如何烹制而成的。

      电影史虽然只有短短百年,但其中的丰富灿烂远远超出观众的想象,当中或深刻、或艺术、或艰涩、或温情的经典影片,更是多得数不过来。

      这次,我们邀请到国内电影史研究领域最权威的学者,相信有他们的专业导览,大家将不再错过百年影史沿途最精彩的风景,从此不再“看过”。接下来,欢迎进入我们的《电影正传》。